查看原文
其他

夜分享丨想让孩子长见识?这三招就够了

重庆教育 2022-12-06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


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:“你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。”


说得就是人要主动增长见识,丰富内心。


然而谈起见识,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要带孩子去很远的地方,花很多的钱,毕竟“寒门难出贵子”。


其实,比起给孩子花钱,父母的引导更重要。


所谓的见识,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语拆开来看,一个是“见”,一个是“识”。


在培养孩子见识的路上,我们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。


先说“见”。


“见”要求孩子去接触新事物,扩大见闻。


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沉迷电子产品里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,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非常少。


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方法之一,是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,尽可能多带他出去走走、看看。


你可以带孩子参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,让孩子感受历史的厚重,艺术的精妙;


你可以带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自然中的花草树木、虫鸟禽兽、山川河流都是最天然的“教材”;


你可以带孩子去旅行,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,欣赏当地的建筑风格,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;


还可以带孩子去摊贩林立的各种市场,在人间烟火气中,真真切切地感受什么是“生活“。



多“见”,不一定非要多丰富的物质生活,不一定要去多少景点,而是想方设法增加孩子阅历,给孩子认识世界的机会。


孩子在路上东张西望,新奇的风景都是“新大陆”,哪怕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,也是一种体验。


次数多了,孩子生活经验就慢慢积累起来了。


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经常出差,如果工作不忙,他会带上读初中的孩子,陪他在不同的城市里走走、停停。


有次,孩子提出想和同学们去隔壁县城玩一天,妈妈不放心,孩子却一脸自信地说:“我和我爸去过那么多地方,我知道怎么坐车,怎么注意安全!”


最后,孩子带着几个同学,买票、坐车、找地方玩......像个小导游,连妈妈也感叹孩子原来已经积累了这么多生活的经验。


像这样见过世面的孩子,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。


再说“识”。


有见识,不仅要多看,还要多学习、多思考,才能对生活有着科学的认知,做出适当的选择。


读书就是最简单的路。


正如稻盛和夫曾说:“书本教给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,让我们可以在头脑里进行模拟演练。自身的直接经验,加上读书得来的间接经验,构成了人生成功的精神基础。”


生活无法企及的事情,孩子们可以在书里面长见识:美国的大峡谷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、墨西哥玛雅古迹、巴黎的凯旋门、米兰大教堂......书籍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。


不仅如此,很多著作是作者一生的知识和经验总结,孩子读完一本书,犹如和一位大家对话。


喜欢读书的孩子,视野、认知角度、思维方式都会得到提升。


“识”的另一方面要求孩子有思辨能力,对事情有理性的看法,对世界有正确的认知。


打造这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,需要家长会“聊天”,多用启发性对话引导孩子思考,鼓励孩子开动脑筋。


我身边有朋友喜欢给孩子讲新闻,尤其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后,小到社会百态,大到国际局势,只要孩子感兴趣,父母就愿意讲。


这过程中,父母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传递给孩子,也能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适度引导,时间久了,孩子能说出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出来。


如果孩子年纪小,父母可以利用聊天式的提问,多问“为什么”,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。


正如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•利思科特·海姆斯曾说:“对话是练习和观察批判性思维结果的最佳机制。”


能读书、会思考,孩子未来在谈吐中就会增加一份从容和笃定。


除了多看多学,增长孩子的见识,父母的作用也很大。


一位妈妈说起这样一件趣事:


有一天,孩子吃晚饭时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:“妈妈,什么是车厘子?”


妈妈听完一怔,忙答:“就是一种水果呀!”


她忙问孩子为什么这么问,原来前段时间,正是车厘子的时节,班上其他小朋友吃上了,同学间聊起这个事情时,把孩子的馋虫勾出来了。


吃完饭,妈妈坐在沙发上搜索了车厘子的价格,还真不便宜,一两百的价格能买不少蔬菜水果,正犹豫着,孩子爸爸劝她:


“孩子既然没吃过,就买一点让他尝尝,孩子得多见识见识。你嫌贵,就少买点,但这点钱也算不上什么负担,他吃过了,体验过了,才知道也就是那么回事,这个钱花得值得。”爸爸的一番话令人感动。



孩子对从未体验过的事物表示出向往,是很正常的,这并不是虚荣,因为这种向往,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动力。


有的父母会粗暴地说:


“吃不起!”

“小小年纪就学着攀比!”

“别人家什么条件,你家什么条件?”


很多家庭因为过度的节俭,造成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,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念头:我不值得拥有好的东西。


有这种观念的父母,很多并不是家庭条件太差,而是父母本身的匮乏感限制了孩子的视野。


《富爸爸穷爸爸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:


穷爸爸总是习惯说“我可付不起”,富爸爸则会禁止孩子说这样的话,他坚持让孩子这样说:“我怎样才能付得起?”


一句是陈述句,另一句是疑问句。


一句让你放弃,而另一句则促使你去想办法。


孩子大大小小的愿望中,很多因为家庭客观问题,不能随时实现,但是我们要让他带着信心和希望,凭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这些东西。


孩子未成年之前,父母的世界,就是他的眼界的边界,你指向哪里,他就看到哪里。


孩子吃得了苦,也享得了福,考验的不是家庭条件,而是父母的见识。


所以孩子的见识、见地,来源于父母从小的培养,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去见天地,去体验生活。


看过人世间的形形色色,孩子未来才能有底气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。

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

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市教委观点。



往期精彩回顾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